凡媽在手作區的編織翻譯中有翻譯一些國外的織圖,如需要,編織翻譯的密碼:654321

疫情下的親子互動與對話_親職教育工作坊

2021071015:43

羅志仲 老師帶領

羅志仲老師分享朋友在防疫期間的心得:
1. 降低標準
2. 多包容
3. 多調整
選擇和決定都不容易,人很容易受到過去生命經驗的限制。
可能會用當時的眼光看待現在的狀態,但往往狀態已經不合時宜了!
當孩子沉迷於3C時,要換個眼光和方式去看待。

願意選擇+願意冒險+願意負責=真正的自由

有本書: “家庭如何塑造人”這章的第292頁談到;青春期結束後進入成年期(生理的成年),但是心裡真的成年了嗎?

 

怎麼判斷心理的成年呢?

  1. 強烈的自尊:自我價值感高(無論任何事不符合期待時,都不受影響。)
  2. 有能力親密關係:能夠跟親近的人溝通,理解並互相體諒、包容。
  3. 一致性溝通
  4. 甘冒風險:比方當孩子適應不良時,你願意嘗試不同選擇嗎?而當作了這選擇時,你願意承受風險跟負責任嗎?
  5. 擔負責任:有時我們會把別人的責任跟人生功課都自己扛,這意味不相信對方會成長,一個成熟的人會知道那些責任是自己的,那些是對方需要負責的。

 

我們對自我的價值觀不該由他人的行為來定義我們。比方孩子表現不好,就代表自己不是好的父母嗎?孩子的行為表現不應該當成是我們價值的存在感。




 

每種選擇都在冒險,我們都要負責任。

自由是我們的目標,想要自由就要得選擇、冒險、負責、覺察。

 

過去的經驗會左右我們看待事物的態度。比方小時候寫作業時有父母的陪伴,成為父母後,就會覺得需要陪伴孩子寫作業。

亦或是小時候父母沒有陪伴寫作業,覺得很孤單,就覺得我應該要陪伴孩子。

或是,有父母陪伴寫作業,但不喜歡。

或是,自己寫作業沒父母陪伴,但很喜歡獨自一人。

 

上述例子只是要讓我們知道,類似這樣的種種發生的狀況,都沒有對錯,我們應該更開放、更多元的看待現今生活中的挑戰。



 

自我價值感如何提升呢?

  1. 上薩提爾的課程
  2. 持續上課
  3. 歷程需要一點一滴
  4. 上體驗是課程

 

疫情期間你和家人之間有何不同呢?(親子關係如何?)

 

疫情期間可以讓我們成長跟覺察。

孩子會從家庭中學習到各式各樣的行為跟態度。



跟孩子對話時:

  1. 不要用問句
  2. 具體用肯定句
  3. 把想表達的傳送給孩子
  4. 明確表達
  5. 帶著好奇的心去關心孩子
  6. 先安頓好自己
  7. 聚焦在孩子身上
內在渴望是什麼

我們在對話時應該要問三個問題:
​​​
這樣說、這樣做我想得到什麼?

    (覺察自己需要,目標、語言)

  我能得到嗎?

  (日常生活中,我們的言語太多是重覆的、無效的。)

如果得不到,還繼續做嗎?

(停頓,改變方式)


 

當我們以前對孩子或人做不好時,總有彌補的心態,但這彌補的心態是有陷阱的,為了彌補我們會做些事。

 

但不一定是為孩子或他人好,而是為自己內心愧疚感能獲得好過一點的彌補心態。

 

我們一定要記得:彌補的初衷就是為對方好。但這個好不能變成強迫,一廂情願。

 

要留意自己的想法:是為自己好?還是為孩子好?

 

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:

  1. 孩子需要彌補嗎?核對過嗎?
  2. 如果需要彌補,需要什麼?

一定要核對自己和核對對方

 

孩子的哭鬧行為,或其他行為,我們會出現三種可能的心態:

  • 你怎麼看?
  • 我怎麼看我自己(和自己有關,和孩子無關)
  • 別人怎麼看我(這是自己生命功課,無關孩子)

 

我們的目標要聚焦在孩子。
 

 





 

我們要給孩子時間,跟孩子達成承諾後,可能孩子下次還是會再犯,需要給孩子時間、給孩子機會、改變是慢慢的。

 

不要把自己跟孩子當聖人看待,我們是平凡人。需要的是時間。

 

何不慢慢來,改變不會是突然改變的。

 

我們需要讓孩子有犯錯的空間。

為何孩子不能有情緒呢?

為何孩子不能表達自己呢?

不要聚焦在問題上,而是要關心這個人。

 

當孩子哭鬧的當下無法處理時,先安頓自己。等孩子情緒過後,在跟孩子討論跟處理它內在的情緒。如果孩子多,個別的談話,談話中是關心孩子,不是指責或是對於孩子的行為在一次的聚焦在問題上,要聚焦在關心孩子上。





\

我們要給孩子時間,跟孩子達成承諾後,可能孩子下次還是會再犯,需要給孩子時間、給孩子機會、改變是慢慢的。

 

不要把自己跟孩子當聖人看待,我們是平凡人。需要的是時間。

 

何不慢慢來,改變不會是突然改變的。

 

我們需要讓孩子有犯錯的空間。

為何孩子不能有情緒呢?

為何孩子不能表達自己呢?

不要聚焦在問題上,而是要關心這個人。

 

當孩子哭鬧的當下無法處理時,先安頓自己。等孩子情緒過後,在跟孩子討論跟處理它內在的情緒。如果孩子多,個別的談話,談話中是關心孩子,不是指責或是對於孩子的行為在一次的聚焦在問題上,要聚焦在關心孩子上。